高中化学解题方法技巧探析

2020/06/29
俗语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对于学生来讲,高中的理科学习要比初中难度加大许多,所以,在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学生就必须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1 筛选法 筛选法通常都考察学生对概念以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并将题型和选项内容作为依托,其余剩下的就是正确的答案. 例1 我们把红棕色的混合气体装进集气瓶当中,再放进去适量的水,然后盖紧瓶盖,经摇晃后其变成棕色的溶液,等到气体完全消失,再把盖子打开,此时颜色又变回去了,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了:那个混合气体究竟是( ). A Br2、O2和N2O; B NO2、Br2和N2; C NO、N2和N2O; D NO2、NO和O2 根据我们学到的化学知识,以及了解到的红棕色气体只有NO2和溴蒸汽,但是NO2遇到水反应则会生成NO与HNO3,溴溶于水之后变成棕色及橙色的溴水,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将答案C、D两项排除,又因为打开盖子之后回接触到空气,所以这个时候只有NO和O2会发生反应,生成呈红棕色的NO2,A气体反应之后不会生成NO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2 守恒法 所谓守恒法解题技巧通常都包括原子守恒和质量守恒以及电荷守恒等三种守恒情况,也都适用于各种化学题型,所以我们一般都运用守恒法则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例2 现在我们有定量的氢氧化钾固体暴露于空气当中,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氢氧化钾固体的水占比2.8%,但碳酸钾只占比7.2%.假如我们在浓度为3 mol·L-1的盐酸当中放进去1 g的氢氧化钾固体,再将多余的盐酸用浓度为1.07 mol·L-1的30.8 ml氢氧化钾溶液,假如经过中和以后的溶液再经过一番加热将其水分蒸干,此时固体的质量是( ). A 8.45 g; B 6.0 g; C 11.175 g; D 4.5 g 依照以往我们的解题技巧生搬硬套的进行分析和计算,就能延长计算的时间,使得题型变得复杂化,所以,质量守恒法的运用对已知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求解得此固体为氯化钾,这其中,氯元素来源于盐酸当中.紧接着依照氯元素进行计算得到:n(KCl)=n(KCl)=0.05L×3 mol·L-1=0.15 mol,即是m(KCl)=0.15 mol×74.5 g·mol-1=11.175 g,所以最终答案我们选C. 3 参照法 参照法实际上就是看起来好像很难,且数据不充足,像一些求解计算以及判断混合物的题目,我们需要对其找出一个参考对照数,参照给出题目之外的化学原理和定理,采用平均值的原理和极端假设法(极限法)或者设一法、以及相关迁移法等等,来进行解题思路的拓展以及解题答案范围的缩小处理,在比较有限的小范围以内运用一些客观事实以及化学规律来对其进行推算,从而展开分析求解的一种具体方法. 例3 (1)将含某氯化物杂质成分的95 mg Mg2Cl粉末溶于水中,然后将其和充足的AgNO溶液进行反应,此时生成了AgCl沉淀300 mg,那么该种氯化镁杂质有可能会是哪种化学物质( ). A Na2Cl; B Al2Cl; C KCl; D Ca2Cl (2)把某一种碱金属a和他的氧化物B进行混合达到4 g投入水中(水充足),反应蒸干之后得到5 g碱,这个时候提出问题,问该金属是哪种金属? (3)由元素A,B组成化合物C,D,C的分子组成为AB,这其中A的质量分数为44.1%,而D中A的分子质量分数为34.5%,那么D的分子式是( ). AAB; B 2AB; C 3AB; DA3B (4)把Mg,Zn,Al此三种金属的混合物和足量的稀硫酸进行反应,这时候生成了标况下的8L氢气,问原金属当中三种物质的量之和是多少( ). A 0.125 mol; B 0.10 mol; C 0.15 mol; D 0.20 mol 4 结语 数理化的学习不仅要伴随学生高中的学习生涯,且是重要的、富有难度的学习,同时他还要伴随学生一生的理科学习,这就是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最高的诠释,因此,选对解题方法很重要,理科各科目之间都是互通的,换言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在掌握了一门学科之后,其他学科学习起来就会简单很多,所以,理科科目的学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变通,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应用. 俗语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对于学生来讲,高中的理科学习要比初中难度加大许多,所以,在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学生就必须要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1 筛选法筛选法通常都考察学生对概念以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并将题型和选项内容作为依托,其余剩下的就是正确的答案.例1 我们把红棕色的混合气体装进集气瓶当中,再放进去适量的水,然后盖紧瓶盖,经摇晃后其变成棕色的溶液,等到气体完全消失,再把盖子打开,此时颜色又变回去了,这个时候问题就出来

上一篇:用贴切的问题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下一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9新年主编寄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