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写作的文学批评
2020/07/13我从小喜欢读书。家中长辈藏书颇多,且以文学为主,所以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惦着脚尖去书架够书的阅读生涯。现在回想年少上学的时候的文学阅读,我把它们作为无用闲书,当我在数学课上遮遮掩掩地偷看《少年文艺》的时候,在师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督促声中插上门窃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从中得到的趣味、感悟甚至教益,倒比现在作为一名职业读者,每天专门地阅读和研究,来得更多、更深入内心。
“文学是对生活的一种虚假的再现,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可以说,文学阅读伴随了我的青少年时代,参与了我作为一个少年人内心的成长。无论我们是否明确意识到,文学一直在参与着我们的生活。阅读别人的小说,最终指认和抵达的终归是自己:当我们随着取经团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也许除了唐僧师徒四人,还有读者自己;合上《白鹿原》,崩塌和粉碎的也许不仅仅是作品中过去的世界,还包括我们心中曾经理所当然的固执与坚守……无数次通过文学旁观、参与别人的故事后,我们一次次厘清自己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文学,其间所携带、呈现的复杂性精神对世事人心的体恤和悲悯,其对人的关切和理解,它在当下这个时代存在与安放的强大合理性,确实让我深切感受到这种精神价值的力量。
而文学批评,在我看来,首先是文学的一个门类。如同诗歌、散文、小说的分类与表述,文学批评,首先并的确是一种文字方式和文学形式,它应该携带着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审美价值和文本范式。当我们盛赞某篇文学批评文章写得好时,我以为,其“好”,不应仅仅指涉其中的发现敏锐和观点深刻,不应仅仅因其说明白了一个论点、阐释透了一部作品,还应关乎文章的行文、语调、结构和韵味——对文学批评的评判标准,其实与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本质上应是一样的,不外乎从内容与形式、从思想到审美。文学批评,绝不能只提供观点,更不应该只提供对某作品的筛选与挑拣、分析与评判,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审美价值。文学批评,应该包含于广义上的文学创作之中,除了要有理性知识的参与,还要有情感和感觉的参与,除了体现出评论家对于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还应该体现出它对于生活的理解。
而所谓“文学批评家”,究其本质,首先不过是一个读者,同所有普通读者一样,面对一部作品的时候,他要阅读、进入并伴随情感和认知的波动。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文学批评家作为专业读者,他大概比一般读者更不幸:当大家沉醉在情节人物之中恣意啼笑时,当普通读者代入自己“听评书落泪、为古人担忧”时,那个被称为文学批评家的人,得保持足够的置身事外。他不能仅从整体上去欣赏和感受一部作品,而要把其拆解成形象、语言、结构、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打个比方——面对七碟八盏的美酒佳肴,食客老饕们大快朵颐、酣畅淋漓,而美食家们却得详品细啜,把盘中美食和杯中美酒,还原成食材、调味、火候和年份,而无福没心没肺地纯享美味。
所谓“文学批评家”,究其本质,更不过是一个文学写作者。与其说在研究和解读别人的作品,不如说他是在经由这些作品,呈现自己关于世界的打量与思考、释放自己的内心情愫与心理张力。如同现实生活作为诗歌小说的写作素材,文学作品在批评写作过程当中很大程度上也充当着素材,谈论他人的作品,有时往往不过是个由头和引子,引出的是批评家自己,呈现的是独特的个人语调和个人眼光。
基于此,我坚持认为,文学批评不是在指正培训作者,更不是引领教导读者;确切地说,它是由自己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出发,分享自己关于自我内心和外部世界的种种感受和思虑。世界之大,人的一生充满孤独与惶惑,挣扎与不甘,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见证与陪伴,而文学批评,作为同作家作品密切相关的文字,作为文学写作的一个门类,它同样需要浸润携带着对世事人心的了然与困惑,对世相百态的热爱与警惕。而我自己,每每开始写一篇评论文章的时候,都会暗自提醒:至少要记得,你也是一个文学写作者。
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学院派批评,论文体 ,主要见于各种学报、核心期刊和学术著作中;一种是媒体批评,随笔体、文章体,大多刊在文学报刊以及其他媒体的副刊、文艺频道中。另有一些其他的文本形式,比如文学期刊的卷首语、作家创作谈授奖词、研讨会发言纪要、对话、访谈、答记者问等等,包括各种大型文学期刊的某些责编稿签,都可以看作是文学批评的文体变形和延伸。这些文本形式和文字内容,围绕作家作品,但又不局限于作家作品,共同参与着对当下文学现场的阅读、观察、阐释与讨论,更是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写作者言说世界、呈现自我的审美方式与表达方式。
上一篇:养生:勤奋而不过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