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计算中的“理”———以笔算除法竖式的教

2020/10/22

一、“笔算除法,曾经我是这样教的” 师: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布置场地,先搬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列式呢? 生1:15÷5=3(组)。 师: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2:因为5乘3等于15,所以15÷5=3。 师:对了,这是以前我们学的用乘法口诀在横式上求商。我们已经学过用竖式计算加法、减法、乘法,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如:15÷5=3,可以列成竖式。(教师一边讲一边板书) 此时,一名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也会用竖式计算除法,但我列的竖式和你的不一样。” 我十分疑惑,停顿了片刻说:“请你上来把竖式写在黑板上。”这位学生走上讲台板演: 我刚想说:“下去!下去!”但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手示意学生们安静,然后问:“你怎么会想到除法竖式这样写呢?” 生3:加法、减法、乘法竖式都是用这种形式写的。 “是呀!加、减、乘的竖式确实是这样写的。”这时,全班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盯着黑板,有很多学生用理解、赞同的目光欣赏着竖式。我也对这名学生的大胆做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抓住时机出示了“23÷ 5”,并让学生列竖式做一做,然后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 学生做完七嘴八舌地说:“23里面有5个4还多3,不好写!” 师:除法与加法、减法、乘法不一样,有时两个数相除,求出了商以后被除数还有剩余。除法算式依照加法、减法、乘法的形式写是不行的,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也是数学上的“规定”,大家要按照书上的“规定”来执行。 二、“自以为是”的反思 在学生的脑海里,起初还没有除法竖式的表象,只有加法、减法及乘法竖式的印象,而加法、减法及乘法竖式又是一种模式。当学生一开始学习用竖式计算除法时,自然地把学过的“旧知”类推到新知上去。虽然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有时是错误的,但这是学生探究新知的“火种”,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和类推能力。作为教师,此时千万不能挫伤、打击甚至讥讽学生“天真幼稚”的想象,而是应保护出现错误的学生,尤其是要正确、巧妙地引导学生。此案例中,当学生提出“我列的竖式与你的不一样”时,我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叫学生把自己的竖式写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这样处理,既没有影响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发现发生错误的原因。如果我不耐烦地说“下去!下去!”这“下去!下去!”的背后将是什么,大家可以想象,是一种扼杀、霸道和权威,哪谈得上平等、参与、交流呢?又怎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呢?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错误暴露和呈现开始,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识,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顺应”他们的认识,摸清其错误的源头,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轨迹,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案例中我对学生的大胆发言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后将错就错,出示“23÷5”让学生做一做,学生动手做后发现这样列式不好写,此时再提出“这几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种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真可谓水到渠成。 三、学生的话点醒了我 我经常教学笔算除法,每一批学生都会出现上述的问题,在向学生解释理由时,要么如上解释,要么以规定来阐述。可是,又一次,一名学生喊了一句:“规定也要讲理呀!” 这一喊,我也警醒:是呀!这样的规定有道理吗?如果有道理,那么道理在哪里?难道数学规定都是不讲道理的吗?况且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来解释并不是合情合理呀,学生总是在我的看似有道理的解释下服从“规定”,用有余数的除法来引导必须用规定的竖式真的是“水到渠成”吗? 在学生的眼里,教师的板书或者说书上的规定提供的样式,比较复杂,干吗要有两个15呢?为什么不和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书写呢? 四、“理”在这里——“笔算除法这样教”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学习,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后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新进行了调整,教法如下。 第一环节:尊重学生的想法,打下讨论基础。问题:除法竖式,应该怎样写?你是怎样写的? A: B: 方法A来源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自学,方法B来源于学生对加、减、乘竖式格式的迁移。 比较分析:如果这两种写法都对,你喜欢哪一种写法? 学生都喜欢方法B,因为这种写法简单,跟加、减、乘一样,容易掌握;而方法A比较烦琐,有两个15。 第二环节:呈现思维冲突,引发进一步思考。 教师呈现问题:既然我们都认为方法B比较好,为什么书上会选用方法A呢? 这个问题是学生最困惑的核心问题,学生发呆,苦思冥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四种运算中,除法最特别,那么,这种特别会不会是除法这种运算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呢?(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 第三环节:再度复习除法意义,体验运算记录过程。 教师呈现问题:15÷3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师生操作:教师拿15个乒乓球,请学生分到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到几个? 学生分掉15个乒乓球,教师剩下0个。 教师这里的15是一个15,学生的15是3个5,两个15是有区别的。 问题讨论:同学们,根据这个过程,你觉得两种竖式写法,哪一种比较合理? 学生认为方法A比较合理,因为它完整地记录了分的过程。(很多学生会意地点点头) 第四环节:形成结论,体会竖式的道理。 呈现问题:同学们,我们开始都认为方法B比较合理,现在我们都认为方法A比较合理了,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生自由发言。 五、再度反思 两次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法,教师直接告知学生除法竖式的写法,通过强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这样的课堂效率较高,基本上排除了“学生的想法”,即使是出于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简单地以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进行搪塞,那只是“自欺欺人”。第二种教法,教师以生为本,呈现“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竖式对运算的记录意义,从而理解并掌握了除法竖式,它基于学生的想法并提升学生的想法。 从时间使用来看,曾经的教法基本上1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任务,剩下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而后种教法基本上需要30分钟来完成教学任务,练习时间基本很仓促。 从学生的体验来看,曾经的教法将学生的想法排除在外,久而久之,学生就服从数学上所谓的规定,也不会有什么想法,反正一个态度:有什么好想的,记牢就行,这就是规定。试看这就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课堂现状,试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精神?后种教法从“学生的想法”开始,到发现想法的不足,再到接受一种更合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自然思考并探究自己想法的合理性,这样所谓“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

上一篇:“千人”张首晟:二十师从杨振宁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