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未来可期

2021/02/23

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景山学校题写的“三个面向”展现出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然而,世人往往忽略“面向未来”而重于解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故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点横行数十年,至今仍广有市场。诚然,在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急需理工科人才,以利于直接投入生产建设,快速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毋庸置疑,培养理工科人才对中国四十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时至今日,教育的这种工具性、功利性已被推向极致。

犹记2013年之夏(彼时笔者任职于某普高),一位女生在其母的陪同下来诉说烦恼。这位女生,因服从专业调配,被武汉大学历史系录取,她满眼迷茫,满腹怨气,认为学历史毫无成就感,毫无现实用途。其母虽来自农村,但所幸受过中等教育,并且有较广的见识,带着女儿来寻求疏导。笔者与该女生重谈《论语》,回顾圣人超越时空的教诲:“君子不器”!

孔子本人就是个通才,而不是某种具体的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专注于本专业领域的某项具体工作,例如测绘员、程序员等等,就如同孔子所形容的“器”,比如碗,主要就是用来装饭的,再比如酒杯,主要就是用来盛酒的……而孔子认为:君子是见识、胸襟更开阔,能力更全面,能够引领国家社会发展方向,更深远地造福人类的通才。这种通才,必定不是一味埋头做数学题、物理题的偏才、怪才,而是要经受人文精神浸染,能够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优化人生、服务社会。君不见,为希特勒服务的科学家,虽是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但却沦为科学怪兽、千古罪人。那些科学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器”罢了。近年来的诸多美国大片中,更有对未来地球灾难的种种假想,其间充斥着千奇百怪的科学怪物,看似耸人听闻,细思亦非杞人忧天。所幸世间仍有文学、艺术、哲学……人文精神延续不绝,拯救世人免于覆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举世瞩目。纵观这四十年,可以断言:中国是以加速度发展的!若无意外,以这样的加速度前进,则大可展望未来的二十年,中国必将达到现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水平。然则不妨以当今发达国家的某些社会现象来预测中国的未来。

比如高福利现象和失业问题。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福利保障必定得到极大提升,例如芬兰的全民免费教育,又如英国的全民免费医疗,还有深受羡慕又颇受诟病的德国失业救助制度……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急剧提升,另一方面则导致大量行业无数人失业。“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的问题未来将更严重。像某些德国人那样开着宝马车去领失业救济金,或许二十年后在中国也不觉得稀奇了。那么,设想一下吧:衣食无忧,却又无具体工作可做,这样的人生如何打发?是否可以欢呼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了呢?

显然不行!因为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目前呈现的社会症状正是中国的前车之鉴。且不说别国,但看中国现今广为存在的富二代、富三代精神颓废、违法乱纪等问题,或可推知富四代富五代的境况。一方面,“宅”与“丧”比比皆是,抑郁症如荒草蔓延;另一方面,人类的寿命可望于2050年达到150岁……激情燃烧的岁月远逝,何以安妥芸芸众生?

是更重视、推广人文教育的时候了!目前的中小学生,二三十年后,正值盛年。从现在起,热爱文学,在诗词歌赋中寄托情感;热爱艺术、以音乐美术荡涤精神;热爱哲学、在仰望星空思索宇宙人生时开扩格局……果真如此,则颓废之风、暴戾之气、功利之心、腐化之味等,或可融于未来的桃源化境。

而这样的理想,是否可以从现在的学校教育开始奠定基础?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长达近二十年的学校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还应继续提升,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大有文章可做。

目前,笔者所执教的艺术学校,尚未能招收到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这显然与以往的社会偏见有关。不过,最近两年,高考艺考生数量急剧增加,或可证明社会风向有所调整。本校的一些特色专业,如梨园戏、高甲戏、南音、木偶戏等等,有望在未来焕发更闪亮的光彩,应验鲁迅之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那么,在面对艺校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打开眼界、高瞻远瞩,积极引导学生提升文化素养、艺术专业水准,鼓励学生树立自信树立理想,成为未来的艺术家!

历史漫长,人生不短,面向未来,健康美好!

上一篇:数理化也有故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