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主义”比无知可怕一万倍

2020/08/03

反智=主动无知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上到联邦政府,下到普通百姓,各种反智行为令中国人瞠目结舌。“反智主义”这个词也在网络上流传开来。人们通常觉得反智主义与教育水平相关。殊不知,反智主义和无知完全是两回事。

(图片来源:网络)

无知是客观存在的状态,指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缺乏相关知识。我们所有人都会有无知状态,即便两院院士、诺奖得主,所知所学与人类知识总体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无知并不必然导致反智,相反,它还是求知欲的前提。知道自己的知识有欠缺,才会去学习。如果所欠缺的知识全人类都没得到,人们便去搞科研。可见,无知状态恰恰是科学进步的前提。

反智主义则是主动的无知,把知识视为恶,或者恶的来源,进而认为有知识的人都是坏人,指责他们利用知识优势欺骗、压制和剥削别人。

“反智主义”这个词本身是在1962年,由美国学者霍夫斯塔特提出来的。那年他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就叫《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霍夫斯塔特主要论述美国社会中的反智现象,但用他所列举的反智主义种种表现去衡量,会发现“反智主义”这个幽灵早就存在,伴随人类文明一路走到今天。

哪些人存在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大体由如下几种力量组成。首先便是民间自发存在反智倾向。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某人的成就特别突出,便会给其他人带来压力。后者面临三种选择:要么通过努力,达到这个人的水平。但这很困难,付出精力时间后也未必如愿。要么听之任之,承认自己和对方之间有差距。

另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贬低对方的成就,认为它没有价值,或者无足轻重,或者来自不正当手段。由于后者的人数总会占优势,往往抱团打击前者,最终目标是拉平彼此距离,减少精神压力。

在中小学校里面,这个现象十分明显。老师心目中的优等生,往往会在同学中被孤立。孩子们不需要理论,直接排挤优等生就行。进入成人社会后,是非标准比较明确,人们不方便露骨地这样去做,便会转而拥护各种反智言论,间接发泄自己对优秀分子的不满。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的惰性机制,正是反智主义流行的土壤。

其次,宗教体系的反智主义从未断绝。宗教都奉行信仰主义,不求实据,相信就行,是天生的反智体系。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宗教与科学反复拉锯,最终不得不妥协。虽然某些宗教以官方文件形式承认科学的价值。然而,官方文件不能代表信徒的个人态度,广大信众的反智倾向依然存在。其中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信徒,会公开地表现出来。

再次,以文史哲为代表的人文学术界也存在着深厚的反智土壤。当今人文学术界来源于文艺复兴时代。最初以“人文主义”为旗号,在反神权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曾经为此与科学有过结盟。

文科专业诞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工业革命前后成为高校主流。当时,科学教育要么没进高校,要么地位远低于文科。这个局面在西方从20世纪初以后开始改变,在中国,80年代初发生逆转。要走遍全天下,需要学数理化,而不再是文史哲。据统计,美国理科毕业生与文科毕业生之间,工资收入有百分之四十的差距。中国未见此类统计,估计也差不多。

(图片来源:网络)

形成这个“理涨文落”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人文学术界故步自封,脱离时代,未能反映两百年间人类现代化的成就,对来自遥远小农时代的传统抱残守缺,以至于丧失引领社会进步的能力。但是很多圈内人并不认为是自己的学术体系有问题,他们转而视科学为敌,走向反科学、反工业、反城市化、反全球化的道路,并且创造理论自行辩护。而这些理论的核心往往就是反智主义。

最后,某些企业给反智主义提供了经济支持。其中有庞大的安慰剂产业,包括假保健品、假药、传销等等。这个行业的物质成本很低,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宣传虚假概念。传统文旅领域的个别企业,还有落后产能中的个别企业,也积极投身于此。对他们来说,批判科学的价值有助于卖出自己的东西,他们充当各种反智团体和相关活动的幕后金主。

科学也需要“身正”

然而,外因无论如何强大,都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上一篇:中国父亲的标杆,百年来无法超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