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立复旦大学,将一生奉献给国家,临终时却
2020/08/12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一系列行为让我们感到痛心,但是就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依旧有一大批有骨气的人为了国家的崛起和富强而奋斗不息。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老人,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临死前却说自己是一条会叫的狗,而且还恨自己没有把中国唤醒,这位老人就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马相伯出生于道光二十年,他的父母都信奉基督教,而小时候的马相伯也表现出了异常的学习天分,于是在其11岁那年,就孤身一人外出求学。
想想我们现在的是孩子,11岁还在父母的保护下玩耍,而在169年前,11岁的马相伯就孤身一人从江苏丹阳向两百多公里的上海出发了。
到了上海之后,他进了一所教会学校,在教会学校里,他学会了法语、拉丁语、希腊语、英语等七国语言,而且还取得了神学博士学位。不仅如此,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马相伯也是驾轻就熟。
在其30岁那年,马相伯发现他空有一肚子学问,但是却无处施展,于是他便离开教会,毅然走上了从政之路。
他凭借自己熟练的七国语言,投在了李鸿章的麾下,但是面对腐败的清政府,纵使李鸿章这样的名相,也不过是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使者罢了。
1897年,对政治心灰意冷的他决定重返教会,将自己及兄长名下的3000亩田产都捐献给了耶稣会,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此时的他已年近60,他认为自己时日无多,要为中国贡献出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还有40年的时间为教育奉献。
1901年秋天,33岁的蔡元培担任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他来向马相伯学习拉丁语,但是马相伯却说:“你年纪太大了,为何不叫一些年轻的人来学习?”
于是乎,蔡元培找来了24个年轻人,和自己一起学习拉丁语。就这样,在马相伯心中又兴起了一个兴办私立学校的念头。
1903年,马相伯在耶稣会的支持下,创办了震旦学院,后改名为震旦大学,这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私立大学。
梁启超在听说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时,激动地写下贺文:“今乃始我见祖国得以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在震旦大学任教期间,马相伯秉承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于右任当初因为写反诗而被清政府通缉,但是马相伯却仍然对他寄予厚望。
后来于右任成为国民党元老,多所学校的创始人,他仍对马相伯尊崇不已,“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但是令马相伯没有想到的是,震旦大学刚刚走上正轨,他就和资助他的耶稣会发生了冲突,耶稣会的办学理念是要培养更多的传教士,对中国人进行传教,所以他们安排了大量的西方神学课程。
而马相伯的办学理念则是希望学生能够多学实用知识以挽救中国,使学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马相伯希望学校多学数理化等自然科学。
于是乎,马相伯和耶稣会两不相让,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最后迫于无奈之下,马相伯只得离开他亲手创办的学校。
由于马相伯的退出,许多震旦大学的学生也都纷纷退学,由于右任带头找到马相伯,此时病中的马相伯感慨的说:“国家再穷,可学生们总该有书读啊!”
于是此时已经65岁的马相伯再一次东奔西走,终于在多方筹措之下,又创办了复旦公学,即为复旦大学的前身。
复旦大学创办之初,在一个废弃的提督衙门里办学,没有桌椅板凳,只有一块黑板,一个老人和一百多个渴望国家复兴的青年。
就是这样简陋的办学环境却培养出了国学大师陈寅恪,著名数学家胡敦复,著名艺术大师李叔同,气象学家竺可祯,中国第一人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政治家、教育家邵力子等等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为新中国的人才输送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淞沪会战,上海沦陷,已经97岁高龄的马相伯变卖了自己的字画为抗战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年迈的老人被家人带着为了逃避战乱,一路逃到了越南。
上一篇:父亲多带孩子,孩子长大更有出息爸爸带娃有3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