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段历史,像不像一道高考数理化题

2021/05/18

《西游记》对于数字的描述大多是十分精准的。九九八十一难,差一难都要掉进水里找补回来。其中降雨最为精确,不可有丝毫差错!

泾河龙王就因为一时意气与袁守城打赌,私自篡改了降水点数而被魏征梦中砍头。

这要从秦汉就有的“雨泽奏报”说起。

“雨泽奏报”即降雨量报告制度。唐宋时期,“雨泽奏报”相当格式化、尺度化:

一、下雨的时间必须要精准,几时下雨,几时雨停分毫不差;

二、降水量的多少必须要精确。

因此各地方政府均有天池盆来测定降雨量。

宋代的测雨器“圆罂”藏于南京气象博物馆

然而,“天池盆”所接的雨水深度,往往可能是平地的好几倍。

对此,司马光曾言道:“诸州县奏雨,往往止欲解陛下之焦劳,一寸则云三寸,三寸则云一尺,多不以其实。”

意思就是,“雨泽奏报”所示降雨量,只是为皇帝看了开心,并非实指。

那么,实际降雨量呢?就是2013年湖北省高考数学试卷(文科)第16题:

这还需要计算吗?历史老师早就告诉过我答案:“平地雨降三寸。”(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

数学老师可以验证一下:

解:圆台天池盆口直径:二尺八寸=28寸;盆底直径:一尺二寸=12寸;水深:九寸;盆深:一尺八寸=18寸

平地降雨量等于盆中积水体积=盆中积水体积÷盆地面积

盆中水体积:1/3πx9(62+102+6x10)=588π(立方寸)

所以平地降水量:588π÷142π=3(寸)

呵呵,历史老师威武!

2019吉林高考理综第7题,明显就是历史老师出的题。

如果从化学的角度来看:高级脂肪酸并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高中的化学阶段,常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

历史老师来解释的话(可能)是这样——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便记载了当时制作蜡烛的原材料和技术:“造烛,则柏皮油为上,蓖麻子次之,柏混油每斤入白蜡冻结次之,白蜡结冻诸清油又次之,樟树子油又次之(其光不减,但有避香气者),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都专用,嫌其油少,故列次)。北土广用牛油,则为下矣。”

答案明显是D嘛,“次”、“下”,如何能称之为“高级”脂肪酸?

2020年全国卷Ⅲ理综第7题,暴露了出题老师是央视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真爱粉。

从常规化学的角度来看:孔雀石和蓝铜矿的主要成分均可与酸反应生产相应的铜盐,因此,用于制作的颜料不耐酸腐蚀,因此C是错误的。

如果再次回到历史当中去找寻题中所存在的知识:

《国家宝藏》节目介绍过,红色的原料是赭石,绿色的原料是孔雀石,青色的原料是蓝铜矿,白色的原料是砗磲

赭石

孔雀石与蓝铜矿

砗磲

A去过博物馆就知道,为了防止古画受潮和氧化要控制温度和湿度,B古画能够留存上千年,且色彩依然,自然可以说明该颜料不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2016年高考物理北京卷这道题,背后的故事是:

沈括用磁石制作的指南针,忽南忽北的, 他无法解释这个现象,只能忠实地记录下来。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磁石具有“极性”,据此发明了“司南”。东汉《论衡》里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意思是用磁石磨制成勺子的样子放置在罗经盘上,勺子柄就会自动指向南方。

不过,古人很快发现这个方法有时候会判断不准确。因为古人用的是天然磁体,经过加工之后会导致失去磁性。再加上勺子在转动过程中会受到摩擦阻力的干扰,导致判断结果不准确。

好在古人用这些主要是看风水,至于南北指向并无所谓。

由此可见,有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并非是对历史的谬赞,从这些高考题中便不难看出,现如今,出题的角度早已不再是依靠死板的计算便能轻松过关,死记硬背也不再是高考的制胜法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将教育与生活,历史,科学技术,环境相结合,注重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科之间不再彼此割裂,不论是数学,化学还是物理,看似都与历史毫无关联,看似上述运用历史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何其牵强可笑。然而,现如今,学生所缺乏的就是将不同学科进行联系的能力,学习历史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换一种角度去学习,一定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开阔。

上一篇: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产仔“劳动
下一篇:没有了

Top